石牌樓又被人們稱為石牌坊,其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民風民俗。立石牌樓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一種重要的民風民俗,而石牌樓本身也是古代民風民俗的一種重要載體。如,我國古代民間歷來崇敬關羽,將他尊為“帝”,崇為“圣”,奉為“神”。這一點,在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(1776)的河南開封山陜甘會館北大殿前的大牌樓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。
在這座五樓六柱的大牌樓上,雕刻著連續性的淺浮雕圖畫,所表現的多為《三國演義》中關羽“掛金封印”、“過五關斬六將”等內容。在山東單縣百壽坊上,采用浮雕與透雕的技法,雕刻了獅子、龍鳳、仙鶴、行云等圖案,其寓意正是民間習俗所祈求的“福壽萬年”。在石牌樓4個立柱的8個夾板上,分別雕刻了 8幅花鳥,有“牡丹蝴蝶”、“芙蓉牡丹”、“梅花喜鵲”、“竹梅綬帶”、“春燕桃花”、“繡球錦雞”、“水仙海棠”和“秋葵玉蘭”,其寓意分別為“富貴無敵”、“榮華富貴”、“喜上眉梢”、“齊眉到老”、“長春比翼”、“錦繡前程”、“金玉滿堂”和“玉堂生魁”。
石牌樓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造型藝術和雕刻藝術的完美結合。中國的建筑造型藝術和雕刻藝術源遠流長,它們以獨特的風姿和審美價值,為世人矚目,而石牌樓則集這兩種藝術于一身,一些農村石牌樓制作精品,堪稱為二者完美結合的典范。
在明十三陵最南端的一座大石牌樓,建于明嘉靖十九年( 1540),為五間六柱十一樓,東西兩柱間寬28.83米,高14米,6根大方石柱豎于石基上,柱腳表面浮雕云龍,上部加飾立雕臥獸,神態逼真。坊額上覆廡殿頂,兩旁綴以夾樓。整座石牌樓全部用,大型漢白玉構件建成,通體潔白,雕刻精美,莊重崇高,使人們剛剛步入十三陵陵區,就感受到一種帝王陵墓威嚴肅穆的氣氛。現在,這座精美的石牌樓,被開發為景區牌坊,已經成為了一處知名的旅游景點。
又如,在山西省曲沃縣城南關孝母巷南口,有一座邑人齊沆為敬母而于明萬歷四十三年(1615)建造的牌樓,名叫“大四牌樓”。立柱8根,上下共分3層,四面八方24挑檐,52屋脊,金碧輝煌,雕刻精美,實屬中國石牌樓中的罕見杰作。
編輯:張志爽。版權屬于:石牌坊廠家——長城石雕廠http://paifang001.ql009.com/版權所有。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