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石牌坊雕刻是石牌坊雕刻藝術的一種,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余家石雕牌坊。這座余家石雕牌坊通高12.7米,面闊8米,進深5米,全部采用青石精心雕刻而成。整個青石牌坊雕刻樣式,坐北朝南,東西有側間,南北、東西分別呈對稱“八”字形。
這座青石牌坊雕刻造型,共六柱三間三層九樓九脊,中間兩柱由四個帶座的麒麟護衛,其余四柱分別由一獅一象兩兩夾護,梁柱之間采用榫卯楔合,渾然天成,結構牢固,能夠御風抗震,180年來紋絲不動,巍然屹立。青石牌坊雕刻的樓頂正中,置二層石亭,直指藍天;頂層正脊為二龍身尾纏繞吞脊,龍首昂然向外,作龍吟之式,其他石雕牌坊樓脊,均為龍頭魚尾吞脊,鰲魚角飾。樓面雕刻瓦溝,豎裝圓雕,雕花雀提,搏風板透雕花罩花幔,梁頭圓雕懸獅等。
余家石雕牌坊的第一層坊額,題書“節孝坊”三個古樸大字,為青石牌坊雕刻的名稱,背面及東西兩側,刻有坊注及“龍翔鳳翥”“龍飛鳳舞”“龍樓鳳閣”等吉祥文字;青石牌坊雕刻第二層坊額,為旌表全文;青石牌坊雕刻第三層中央,陽刻“圣旨”二字。其余只要有面的地方就有雕刻,多以人物、龍鳳、流云、花草為主,幾乎運用了所有的石牌樓雕刻技法,浮雕人物、鏤雕龍鳳,無不惟妙惟肖,栩栩如生。整個青石牌坊雕刻造型,精致大氣、工藝精湛細膩,集南北石牌坊制作之大成,堪稱中國古代青石牌坊雕刻藝術的巔峰之作。
有關專家說,中國古代的青石牌坊雕刻,分為四等。一等青石牌坊為“御制”,由皇帝提議,國庫出資建造;二等青石牌坊為“恩榮”,皇帝提議,地方政府出錢;三等青石牌坊為“圣旨”,由地方呈報,皇帝書面同意,資金自籌;四等青石牌坊為“敕建”,地方呈報,皇帝口頭同意,資金自籌。余家石雕牌坊因鐫刻“圣旨”二字于頂樓,被專家劃為三等石雕牌坊。
在青石牌坊雕刻的過程中,這種分類極不嚴謹,它只是表明建造青石牌坊的最初動議和經費來源,而不是青石牌坊雕刻的規格和等級。青石牌坊雕刻的級別是以柱腳、開間、樓蓋的多少而論的,數量越多級別越高。而且只有帝王神廟、陵寢才可用六柱五門十一樓石牌坊樣式,一般臣民最多只能建四柱三門七樓牌坊雕刻樣式,現存的“御制”慈孝里坊,只有四柱三門三樓石牌坊樣式,孔林的萬古長春坊,是六柱五間五樓石牌坊樣式,已經破例了,據說只有孔圣人才能享此殊榮。
而余家石雕牌坊居然是六柱三門九樓石牌坊樣式,柱與帝王等,樓比圣人多,可見級別之高,不可能是民間的三等青石牌坊雕刻。龍為百獸之尊,鳳為百鳥之王,是帝后的專利,是皇權的象征,奉旨建造的青石牌坊雕刻龍鳳理所當然,但像余家石雕牌坊,雕龍四十條之多,刻鳳三十有二,在節孝石牌坊中,恐怕絕無僅有。是羅母節孝感動了圣上,特許高規格旌表,還是兒子越禮突破舊制,超標準立坊感謝母恩呢?從余家石雕牌坊南面一層坊額西側的坊注里,可見端倪,“誥命該撫部院遵照辦理,實給銀兩……”也就是說余家石雕牌坊雖然不是“恩榮”,卻是由省級財政按實際花銷撥款建造的。
今人解讀文物,大多輕文重物,注重物的存在,忽略文的傳承。其實,所謂文物,是先文后物,有文的內涵才有物的價值,彰表蘊含的文、保護具體的物,乃石牌坊制作文物保護的精髓。有人說余家石雕牌坊,是一個女人的終身枷鎖,是封建禮教扼殺人性的具體表現,不應大書特書,無需斥資保護。這是在用現代的道德標尺,粗暴地丈量那個時代的是非曲直,是一種簡單而荒謬的思維。我們要傳承的不是封建禮教,而是青石牌坊雕刻,所旌表的人文精神。
余羅氏青年喪夫,甘愿犧牲個人幸福,對夫家不離不棄,上奉臥病高堂,下撫幼小遺孤,操持家務,支撐門庭。這樣的節孝義舉,不僅在當時,就算在今天,也可能評個“道德模范”,難道說“中國好人榜”的評選,是一種道德綁架?而當時的青石牌坊雕刻,也只是一項獎勵性的安撫制度,失夫守節并不是硬性規定,也沒有完全剝奪孀婦另嫁他人的權利。
我們解讀余家石雕牌坊,就是從這座青石牌坊雕刻中國,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,倡導誠信、弘揚孝德、和睦家庭、和諧社會。
編輯:張志爽。版權屬于:http://paifang001.ql009.com/石牌坊廠家——長城石雕廠版權所有。
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。